En|中文
共有 6 条记录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汪大总在全球汽车论坛第四届年会上的发言

2017-03-06

汪大总:实现汽车行业真正“走出去”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3(第四届)全球汽车论坛10月17日至18日在武汉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汽车未来发展之路——目标·策略·模式”为主题,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专业人士将进行面对面交流。以下为“中国车企,国门外的机会与挑战”的专题讨论。】

主持人:大家好,我期待着大家的讨论。我们将会讨论中国车企,国门外的机会与挑战,中国的车企业如何在国外更好的发展跨国业务。首先我先跟大家做一下简要的自我介绍。我是一名律师,我是Taylor的合伙人,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帮助欧洲企业来中国发展。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的小组嘉宾---汪大总先生。我可以说,汪大总先生是我们中国汽车行业非常有实力的一位经理人,他有很多大型企业的工作管理经验,他的简历非常高调且有分量,目前他创建了春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兼并重组。

主持人:汪总,我现在非常想听一下您对跨国交易方面的一些想法。

汪大总:非常同意缪总讲的,一个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就是你的国际化程度。我今天想谈四点意见。第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国际化程度的现状。第二点,就是造成我们现状的主要原因。第三点,对未来的一些展望,第四点,也提一点小的建议,对于像缪总这样致力于做强的人,提一点建议。

现状是这样的,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到今天13年了,应该来说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我们对外的直接投资,全国来看,从微不足道到去年达到将近900亿美元,在140多个国家都有投资。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累计对外投资,仅占到世界对外投资的2.2%,所以还是非常少的。从汽车行业的角度也是一样,有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我熟悉的,2006年,上汽集团并购了英国的里卡多2010技术公司,北汽集团在收购了萨博的核心资产后,前两年并购了德国威格尔变速箱和荷兰的英纳法汽车天窗公司,这是我比较熟悉的。当然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等等,还有其他的。但是整体来讲,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还比较少。有人说,大概10几个,或者10个左右,所以对现状,我的整体判断就是一句话,仍然是在初级阶段。

第二点就是,为什么还在初级阶段?我认为三个原因。第一,动力不足。第二个,能力不够。第三个,机制不畅。先说动力不足。走出去,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大量的东西要学,还有风险。北京光华学院最近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做了一个调查,他们发现,走出去的企业为什么走出去?大多数都说他们在国内的发展出现了障碍。所以说白了走出去是被逼出去的。从汽车行业来讲,过去10几年,每年增长20%几,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没有逼的压力,就体现出动力不足。另外,对于国企主要领导的考核机制,也造成了走出去的动力是不足。走出去是有风险的,有可能亏损,就是说国有资产有可能流失,而这是国企领导的大忌。谁愿去担这个责任呢?所以造成了整体动力不足。第二点是能力不够,走出去是需要学习新东西的,首先做好项目是需要学习的,做完以后需要管理,更是给企业提供了很多的挑战。能力不足体现在文化融合的能力,技术吸收的能力,共同发展的能力,这个就不展开讲了。第三点,机制不顺。我们整个的并购流程和国际不接轨,民企还好办一点,但是国企非常难。一道一道的审批,这样做起来,跟国际上的标准流程不接轨,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欧洲谈一个项目,他从第一步,第二步,到第三步,一共也就是三个月,但我们的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话,就使得中国的企业想走出去,卖方第一个担心就是:你能不能得到批准?得不到批准,报价就无效。所以只有你报价比别人高一点,你才会得到认真的对待。造成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出门就受到歧视,就是劣势。所以我们的企业到现在为止,可圈可点的国际并购案例乏善可陈。

尽管这么多困难,但是未来如何呢?商务部有一个数据,认为整体来讲,每年的对外投资增速为15%。我4月份参加美国的一个年会,有一个权威机构认为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会在2020年从去年的65亿增加到1500亿4000亿美元,就是增长50多倍,他非常乐观。是不是能到那个规模,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增长是肯定的。从这个角度讲,我看到动力在增加。国内企业,我们的市场大家知道的,进入增长放缓的状态,就是很多企业经营中的矛盾过去不凸显,现在凸显了。现在很多的民营企业,零部件方面,我们有三万家,许多都面临同质化竞争。他们找到我们,说有三大挑战,销售怎么上一个规模,技术怎么上一个档次,客户怎么入高端。这时候他就想到,如果到海外去搞一个并购,我们就可以短时间获得这些东西。我注意到这些动力在增强。我们的能力也在增强,我们的体制也应该会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李总理讲了很多政府的改进措施,所以我也是乐观的。特别是像缪总这样的企业家,有远见卓识,国际化的道路是汽车产业企业发展共同的道路。我们搞汽车都应该尊重通用汽车多年的总经理斯隆先生,他在1925年就到欧洲买了英国的Vaxhaull,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远见卓识,非常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借鉴。出去是难的,但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强大,为了中国的强大,一定要走出去。

最后一点,我提几点建议。我为什么有资格讲建议呢?因为北汽我做了四个并购,上汽做了一个,春晖做了两个。应该说在国内汽车界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多多少少有一点实战经验,所以说四点。第一,首先还是要做一点准备,尤其是领导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做。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会有人提出千百条不做的理由,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做,就会坚定信心,就会抓大放小坚定不移。第二,我们要向伟大的邓小平同志学习,他说一国两制,我们也要搞一司两制,要有远见,要用当地的人才,不要看他皮肤的颜色,不要看他拿什么护照。第三点,用好我们的海外兵团,这是我们中国的宝贵财富,因为做好这个事情,不管做,还是管理,主要靠人。我在中国做成的几个例子,我可以毫不谦虚的讲,后面的人大部分都是海归。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还有强大的海外兵团,我是底特律中国人协会的创始人,我可以告诉你,这里面有大量的人才。北大光华学院也有数据,在成功走出去的企业中,8.9%的法人是海归,47%的高管有海归。除了海归,我们还有海外兵团。

最后一点,找好合作伙伴,自己资源不够,就找好伙伴。我在这里做一点广告。春晖是由一些海归为主创立的、专注汽车业并购的投资与顾问公司。核心团队有90多年中外汽车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的想法就是和中国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我既当顾问,又是伙伴共同投资,你担心海外公司的整合、管理吗?这个我来,这是春晖的强项。最近我们和广东中山的大洋电机一起做了一个联合收购,大洋从五万元起价,经过20年的发展,做到了几十亿的规模,非常成功。他们的董事长志向远大,想打造一个国际化的集团,但在国际并购方面他们没搞过,于是我们就联合出动。最近大洋已经公告了,我们达成了联合收购一家美国汽车零件公司的协议,一个百年老店。这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部分经营很好,海外部分有些困难。于是大洋负责国内的、春晖负责海外的。这样我们各取所长,实现多赢。这是一个例子,春晖非常愿意跟国内有志向的企业家一块合作。但有一条,你要有决心,你有决心我就能帮你,希望我们共同把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做大做强。

谢谢大家!

汪大总博士接受中国汽车报专访

2017-03-06

春晖资本:帮企业并购“上马” 送企业运营“一程”

3月7日,我与汪大总促膝长谈的过程中发现,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飞跃,可以用国际并购的方式来实现。但面对跨国整车企业的“技术封锁”、中外企业之间交流的不便,这个时代需要有这样一批人,拨云见日,搭起桥梁。中国的自主零部件企业不必妄自菲薄,全球产业东移的当下需要企业更加勇敢地“走出去”。而此岸到彼岸,撑起摆渡之船的,就是类似汪大总和他的“春晖资本”,夜以继日为自主品牌的明天,开辟新路,保驾护航……

——题 记

核心技术国际化:

自主零部件企业结构升级的新突破口

李庆文: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曾说,目前国内对于整车企业的关注特别多,零部件企业,尤其是自主零部件企业往往被舆论忽视了。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自主零部件究竟应该怎么发展,怎么实现“走出去”的突破,思路一直不清。

汪大总: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虽说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做到了世界第一,但孕生出近两万多亿零部件市场份额中,最有价值的轿车部分有80%都被跨国企业拿走了。一些高精尖零部件领域,例如汽车电子,甚至可以高达90%

我认为目前国内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着三大困惑:规模很容易遭遇瓶颈期,无法突破;核心技术比之跨国企业,差距甚大;想要获得高端客户的承认,难度不小。更多的国内自主零部件企业只能围绕着“低端复制”、“低价模仿”去小打小闹。零部件企业是一个国家汽车业的“底座”,而汽车业又是判断一国经济是否真正强大的标志之一。缺乏核心技术、整体规模、特殊人才的自主零部件企业很难给整车企业起到真正“输血”的作用。

李庆文:缺乏核心技术是一个老问题了,尤其对于自主零部件企业来说。那你觉得解决自主零部件企业技术、品牌的“双缺失”,以及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突破口在哪里?

汪大总:如果说闭门造车,实现技术层面的跨越性突破是比较难的。但目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和产业结合的紧密度越来越高,这成为产业革新的一个新方向。具体到自主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并购的办法,实现技术、品牌、人才、渠道的国际化,这种外延式发展思路非常适合中国目前的自主零部件企业。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个概念,不是说所有的员工都是中国人,每一颗螺丝钉都要自己生产,这样的零部件企业才叫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只要能“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为我所控”,这样的企业就是中国的零部件企业。

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并购:

天时、地利更需“人和”

李庆文:其实在几年前,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出去”收购、并购国外优秀同类企业的呼声非常高。那时社会舆论普遍都有一种“抄底”思维,认为金融危机来了,国外企业已经“不行了”。这种思想比较急功近利,“跟风”色彩严重。而如今冷静下来再看国际并购,你认为现在为什么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尤其对于自主零部件企业而言,国际并购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潮流?

汪大总: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老话概括:“天时”、“地利”均齐,只差“人和”东风。首先,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市场持续扩大并保持增长将毫无疑问,这是“天时”;其次,人民币“内贬外升”给了想要进行国际并购的自主零部件企业很大的成本空间。而巨大的中外协同效应,无论从品牌、技术还是客户等方面看,国外企业也想和中国“亲密接触”,这是“地利”;最后,在各种需求的刺激下,需要有一批懂得汽车业、金融市场的团队帮助中外两方企业实现“联姻”,目前来看“人和”的需求最为迫切。

李庆文:这个判断非常准确,从我们百强县市巡展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这部分空间主要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这才是未来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最为旺盛的地方。另外通过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高增长,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都有一批想要进入汽车业的企业,集聚了巨大的资本,而与此同时它们也有着迫切的转型需求,想要通过国际并购的方式获得转型或升级。另外,欧美经济与中国经济相比已经迟暮了,诚然中国经济在当下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需要调整和修正,并不触动根基;而欧美经济需要的是浴火淬炼和重生。可以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双方都有合作的需求和基础。

春晖资本: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清道夫”

李庆文:像你刚才提到的那样,中外双方企业需要有一批人来实现“无缝对接”,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那么春晖资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汪大总:春晖资本的运作模式和一般的投资顾问公司不一样,关注的是汽车业全链条。具体是我来牵头寻找有技术、人才、品牌、渠道的国外优秀零部件企业;接下来在并购过程中细化具体过程,制定排期完成并购的各项环节;同时也在并购的过程中参与融资等复杂的金融业务;收购完成之后,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整合管理。需要指出的是,整合管理是春晖资本的强项,正因为春晖资本对于汽车业的熟稔,所以我们更多参与到了企业的日常管理范畴。通过资本运作让国内企业顺利收购国外企业,通过管理让国外企业更快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我称之为“扶上马,送一程”。

李庆文:想要达到对一个行业非常熟悉,除了春晖资本自身的实力,还需要哪些力量的帮助?毕竟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并不容易。

汪大总:我觉得,首先春晖资本抓住了全球产业东移的重大机遇,利用好了我们自身的知识和资源;其次,我以及我的伙伴们都具有海归背景,顺着这条人脉资源很容易借助海外兵团的力量,诸如中美汽车交流协会、美国百人会等,这也是春晖资本能在资本市场、汽车市场、人才市场均迅速打开局面的原因。而我觉得关键中的关键是要知道如何寻找有并购需求的国内外优秀企业,通过运作实现“双赢”。目前春晖资本的确拥有这样的行业优势,去年一年中,我们运作成功的并购案例达到了4个。

兵来将挡:

用专业让华尔街佩服

李庆文:刚才你说,春晖资本去年成功做成的国际并购案例达到了4个,这个的确很惊人,而且从时间来看运作的速度很快。请详细介绍一下这4个并购案例吧。

汪大总:第一个案例,是春晖资本和中国一家上市公司——大洋电机(股票代码:002249)共同收购美国佩特来公司。这家成立于1911年的公司是世界三大车用重型电器供应商之一,由于金融危机、海外战略经营不善的关系,美国佩特来公司出现了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华尔街投行的借款利息的问题。当初接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这家企业的技术、品牌、渠道都是健康的,只是融资上出现了问题,如果能够成功收购,实施好的管理,就能和中国的同质企业实现双赢。而大洋电机作为国内民营企业的翘楚,有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宏伟愿景,且具有很好的信用口碑,于是春晖资本和大洋电机一起完成了对美国佩特来公司的并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佩特来在中国的资产被大洋电机收购,其他海外资产被春晖资本收购,实行一体化运作管理。对此,佩特来内外都非常欢迎,公司已经开始展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既有股权又有债权的并购,债权人包括11家华尔街顶级的金融机构,竞争对手也有华尔街的顶级投资银行,还有美国当地著名的投资家,以及亚洲的企业。我们既要进行并购谈判,又要想办法击败这些对手,很辛苦。但最终这个并购被我们拿下来了。为此,华尔街那帮人对我们刮目相看,认为一群中国人能够拿下这样的一场并购,很值得尊敬。

第二个案例是我们帮助万丰集团收购加拿大的迈瑞丁公司。这是一家全世界排名第一的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有非常好的技术、人才、品牌及客户资源。而万丰集团作为铝轮毂的主要生产企业与迈瑞丁有较强的协同效应。有了这样的基础,这次并购显得非常有效率:我们去年9月介入,12月完成资本100%的并购。这其中海外兵团对春晖资本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动用了3个底特律的华人,其中两个拥有博士学历并担任过跨国公司的亚太地区总经理,其中一个还曾经担任过美国镁铝企业的总经理。一位在镁铝金属方面具有权威地位的美国华人院士也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没有他们,我们的并购过程并不会这么顺利。

李庆文:也就是说,你们迅速在北美集结了一支具有镁铝制造专业技术背景、熟悉北美国际市场规则、汽车产业制造规则、金融资本运作的专家团队。我觉得你的优势就是能够找到这些人,并且让这些人相信你,这样才能实现一个个国际并购。另外万丰集团的这次并购,意义并不是金融资本运作那么简单,这代表了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材料工业的核心技术,被陈爱莲(万丰集团董事长)拿下了。

汪大总:的确是这样,这就表明了自主零部件企业绕过了先进技术的壁垒,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技术跨越。第三个案例更加有趣,是春晖资本通过基金公司收购了比利时一家生产自动变速器的企业。这家名叫邦奇的企业当时进入国际并购流程之后,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买走”,而由于机制及审批的原因,国内企业基本上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击败竞争对手,完成并购,就只能通过基金运作的“两步走”方式对其进行收购——先是基金公司控制这个企业,等到一定时机再实现二次转移。在和邦奇的谈判过程中,我们反复重申了一句话:“你们未来的市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在中国。你们要抢先成为中国的一个Insider(内部人),而不是一个Outsider(外部人)。”而在这次并购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百分之百控制邦奇的所有资本,就像之前我谈到的,外方企业能够“为我所控、为我所用”就可以了。

第四个案例更具有独特性,北京一家做卫星导航电子产品的上市企业——合众思壮(股票代码:002383)想要进入汽车业。这个企业的董事长年轻有为,他不仅想到了只有进行技术和产品革新才能继续生存下去,而且他自己找到了一家从事汽车电子的加拿大企业——半球公司,想要对其实现并购。但合众思壮虽然不缺钱,但是在国际并购的经验上是一片空白,所以它找到了我们,希望我们提供一些国际并购方面的支持。这个案例做得也非常快,前后3个月时间内,我们用了2000万加币完成了整个并购过程。

李庆文:这四个案例说明了,自主零部件企业走国际并购的道路,不仅可以实现技术的跨越,而且能够在专业细分市场上形成独树一帜的地位。而且,春晖资本的并购过程表明了国际并购不能有抄底的思维,或者是赌徒心态,而是要遵从技术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中外协同效应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汽车业需要春晖这样的专业资本运作公司,你们所做的事情对中国汽车业“走出去”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汪大总:非常感谢,我们今年还将继续走国际并购这样的国际化道路,希望在资源上能有更多的收获。值得高兴的是,通过几次成功的国际并购,一些国外企业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春晖资本实现和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嫁接”。今年我们还有4个项目要“上马”,希望春晖资本能够和更多的国内自主零部件企业实现合作,帮助他们走向世界,为打造中国的德尔福作出我们的贡献。

汪大总: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将成合作新亮点

2017-03-06

2014年04月19日 20:54 新浪汽车综合 新浪汽车讯

2014年4月19日,北京车展系列活动之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首届中美汽车产业交流峰会举行。本次会议以中美交流峰会为载体,以“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为主题,架起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新兴产业基地与老产业基地沟通的桥梁。新浪汽车全程报道此次峰会,以下为美中汽车交流协会主席汪大总现场发言实录。

汪大总: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我们中美汽车界的同行,就这个行业的合作共赢做一个交流,很高兴看到很多中外的老朋友。大家都知道,中美是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国家,我们的习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去年达成了共识,要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目标就是合作共赢。那么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经济体,构建一个稳固和发达的经济关系,应该是新型大国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维度,而汽车工业作为两国的支柱产业,那更是经济维度中的核心元素。我们知道在美国有一个说法,就是凡是对汽车工业好的,对美国都是好的,反之亦然。自汽车发明以来100多年间,美国的汽车工业引领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而在中国,我们自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知道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汽车国家,平均每4年产量就翻了一番,产值去年达到了6万亿,正在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那么作为两国的汽车人,我们在一起探讨如何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做出我们的贡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今天在这里我也想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第一,中美两国的汽车业是高度互补,协同效应显著。虽然经过了金融危机,美国汽车工业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底特律这个城市的破产似乎给人们一个印象,底特律已经空城,汽车工业也烟消云散,这绝对不是事实。作为百年的汽车之都,其丰富的汽车资源,广泛的人才资源,强大的供应商网络以及其创新能力,都不是其他城市可以比拟的。美国汽车工业的问题在于他市场的饱和,今年虽有复苏,也是恢复性的增长。而中国恰恰相反,我们有着世界上增长最快和最大的市场,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仍然是生机勃勃,充满着商机,但是在技术、人才、品牌等等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中美汽车产业是互补的,协同效益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第二,中美汽车工业在过去20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历史,我本人在1994年就作为通用汽车公司以及德尔福集团的代表来到北京,从此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利益。当时中国的汽车产辆是100万,今天是2200万辆,没有与美国汽车工业的合作,中国的汽车工业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合作为中国提供了资金、技术、培养了人才,也积累了经验。同样,没有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那么美国的汽车工业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健康,我所熟悉的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300万辆,福特去年在中国增长了50%,德尔福集团在中国的销量也超过了27亿美元。所以这个是一个双赢的历史,那么重要的是今后的机会在哪里?我想今天也想谈几个粗浅的想法。

第一,就是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将成为合作的新的亮点。如果说以前的合作是以中国引进为特征的合作,那么未来将是中国走出去为特征的合作。中国的非金融类的对外投资,去年达到了901亿美元,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期,对外投资将取代外贸,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新生机。从我们汽车工业来看,许多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刚才我的同事北汽的张夕勇总经理介绍了北汽在这方面一系列运作。那么美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有技术、有品牌,有人才、有客户渠道,将成为中国企业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的春晖资本去年完成了4项跨境并购,其中三个就在北美。我们还知道万象收购了A123,以及上汽的华域集团也在北美开设了新的工厂,以此为基础图谋发展,形式上看有多种形式。我们相信在这方面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合作的方面,我们同行应该在新的业务模式上进行更多的探索。那么汽车行业现行的主流业务模式,自斯隆先生创立以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也造成了一些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当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我们很难应对,这恰恰是一个新的合作领域。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经营创新的国度,最近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一个国家与企业相结合重振美国制造业的计划,叫NNMI,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政府一次性投入起动资金10亿美金,打造15个地区性的制造业创新研究院,成为整个网络的这么一个个节点。那其中轻量化的一个创新,研究院就设在美国的汽车城。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崇尚经济自由化的国家,这次推出一个政府出资,政府主导的方案,不能不说是一个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作为我们汽车方面,我们在这方面也值得借鉴。我认为可以合作的方面还很多,比如说中美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探索交叉持股,实现战略联盟。

第三,就是在基础技术领域可以加强合作。我们整个汽车行业基础技术方面的前瞻性投入,应该说是不够的,使得许多很有前途,有潜力的创新无法在汽车这个平台上实现。我们都听到过我们其他业界的朋友们对我们的抱怨,比如说IT。那么我们中美的企业可以在一些有前途的前瞻领域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享产权,分享成果,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技术。

最后一点,我想说在座的有我们很多的海归朋友,我们的海外团队将继续在中美合作大的平台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大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清道夫。在以前以引进为特征的合作中,我们海外兵团,海归团队功不可没。在今后走出去的团队中,我相信这个团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造新型大国关系,造福两国人民,造福世界人民做出我们的贡献。好,谢谢大家。

汪大总:国内人才培养模式和政策亟需改善

2017-03-06

汪大总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美中汽车交流协会主席、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春晖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94年至1997年,任通用旗下的德尔福能源及发动机系统大中国区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以及三家合资企业董事长。2006年归国加入上汽集团,2008年2月任北汽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全面主持北汽集团的经营管理。后创办春晖资本,专注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709.16万辆和1705.65万辆,产量同比下降0.82%,销量增长0.31%。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总量已经很大,再维持高速的增长已经不可持续,所以我们要做整个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改变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


虽然整体上中国汽车产销增长与人们的预期相差较远,但是自主品牌的份额在逐步扩大。2015年1-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959.03万辆,同比增长11.7%,占乘用车市场40.9%,较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

谈自主车企须加强正向研发 打造强势品牌

进步的同时,自主品牌的“逆向”设计和开发行为也饱受争议和诟病。

汪大总认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自主品牌车企缺乏汽车正向研发方面的人才,采取一些短平快的做法,快速的把产品推出去,这个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王大总同时指出,要真正打出自己的品牌,变成强的汽车公司,必须有真正的汽车开发人才,能够做创新的、正向的、系统性的开发。“从逆向到正向是一个过程,其实大部分的自主品牌车企正在走这条路,不同的公司由于自身的情况差异而处于这条路的不同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产品品质在不断提升。前几年,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还存在较大差距,现在这种差距正显著缩小。

本土车企在品牌方面还需要强化。“目前车辆品牌的差距远大于产品自身的差距,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汪大总指出,汽车有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之分,自主品牌属于弱势品牌。强势品牌市场接受程度高。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强势品牌。国人对品牌意识比西方发达国家弱得多,过去自主车企对这方面不太重视。“品牌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很大的价值。我认为今后自主车企在品牌的打造方面,还是要下更大的功夫。这些说到底都是要以人才为核心基础才能发展起来的。”

谈人才国内培养模式和政策亟需改善

汪大总在汽车行业有着30多年经验,曾服务于通用汽车21年,2006年回国出任上汽副总裁,2008年出任北汽控股总经理。

让汪大总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汽车人才缺失严重。他认为,中国的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局限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不匹配,理论大于实践的阶段。他认为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让一个缺乏经验的人进入到企业里,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其学习整个流程,摸爬滚打,查漏补缺,提升自我。

同时,中国的人才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善。“为什么国外有的工程师拥有几百个专利,而在国内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汪大总表示,国内外汽车人才的待遇差距很大,我们应该重点考虑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其专心于自己的领域。

汪大总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春晖资本董事长。春晖资本专注于汽车产业,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高端、有价值的帮助和服务,过去3年完成了7个成功案例。“除了牵头完成并购之外,春晖资本还参与并购后的管理,并为国内企业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

谈新能源汽车摆脱对政策的依赖走市场化道路方为上上之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信息,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6494辆,销售34316辆,同比分别增长4.2倍和5.0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639辆和26193辆,同比分别增长6.5倍和9.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855辆和8123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

1-10月新能源汽车生产181225辆,销售171145辆,同比分别增长2.7倍和2.9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099辆和113810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9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126辆和57335辆,同比增长1.9倍和1.8倍。

在传统汽车技术方面,中国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跃发展,让“弯道超车”的言论时不时见诸媒体。汪大总认为,国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差距,“‘弯道超车’是不现实的。新能源汽车首先得是一辆车吧?基本元素还是立足于传统汽车的。不管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国人应该摒弃浮躁的心理,潜心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寻求突破,先学会走然后才能跑。”

对于国内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汪大总表示,本土企业的热情很有感染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全球。他同时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接受市场的检验,不能完全依靠政策来发展。“短期内,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倾向是有利于这个产业发展的。与成熟的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就好比襁褓中的婴儿,自身还没有成长起来,还需要哺育。但是,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必须摆脱对政策的依赖,真正走市场化的道路。任何一个产业完全依靠政策的话,都不会是一个健康的产业,都不可能成为市场主流。”


社长对话/汪大总:主动改变人生 57岁成功创办春晖资本

2017-02-21


对话主持: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右)

对话嘉宾:春晖资本董事长 汪大总(左)


刚经历C轮又迎来D轮,个推获4亿人民币D轮融资

2017-02-14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3(第四届)全球汽车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武汉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汽车未来发展之路——目标·策略·模式”为主题,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专业人士将进行面对面交流。以下为“中国车企,国门外的机会与挑战”的专题讨论。】

主持人:大家好,我期待着大家的讨论。我们将会讨论中国车企,国门外的机会与挑战,中国的车企业如何在国外更好的发展跨国业务。首先我先跟大家做一下简要的自我介绍。我是一名律师,我是Taylor的合伙人,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帮助欧洲企业来中国发展。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的小组嘉宾---汪大总先生。我可以说,汪大总先生是我们中国汽车行业非常有实力的一位经理人,他有很多大型企业的工作管理经验,他的简历非常高调且有分量,目前他创建了春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兼并重组。

主持人:汪总,我现在非常想听一下您对跨国交易方面的一些想法。

汪大总:非常同意缪总讲的,一个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就是你的国际化程度。我今天想谈四点意见。第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国际化程度的现状。第二点,就是造成我们现状的主要原因。第三点,对未来的一些展望,第四点,也提一点小的建议,对于像缪总这样致力于做强的人,提一点建议。

现状是这样的,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到今天13年了,应该来说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我们对外的直接投资,全国来看,从微不足道到去年达到将近900亿美元,在140多个国家都有投资。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累计对外投资,仅占到世界对外投资的2.2%,所以还是非常少的。从汽车行业的角度也是一样,有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我熟悉的,2006年,上汽集团并购了英国的里卡多2010技术公司,北汽集团在收购了萨博的核心资产后,前两年并购了德国威格尔变速箱和荷兰的英纳法汽车天窗公司,这是我比较熟悉的。当然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等等,还有其他的。但是整体来讲,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还比较少。有人说,大概10几个,或者10个左右,所以对现状,我的整体判断就是一句话,仍然是在初级阶段。

第二点就是,为什么还在初级阶段?我认为三个原因。第一,动力不足。第二个,能力不够。第三个,机制不畅。先说动力不足。走出去,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大量的东西要学,还有风险。北京光华学院最近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做了一个调查,他们发现,走出去的企业为什么走出去?大多数都说他们在国内的发展出现了障碍。所以说白了走出去是被逼出去的。从汽车行业来讲,过去10几年,每年增长20%几,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没有逼的压力,就体现出动力不足。另外,对于国企主要领导的考核机制,也造成了走出去的动力是不足。走出去是有风险的,有可能亏损,就是说国有资产有可能流失,而这是国企领导的大忌。谁愿去担这个责任呢?所以造成了整体动力不足。第二点是能力不够,走出去是需要学习新东西的,首先做好项目是需要学习的,做完以后需要管理,更是给企业提供了很多的挑战。能力不足体现在文化融合的能力,技术吸收的能力,共同发展的能力,这个就不展开讲了。第三点,机制不顺。我们整个的并购流程和国际不接轨,民企还好办一点,但是国企非常难。一道一道的审批,这样做起来,跟国际上的标准流程不接轨,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欧洲谈一个项目,他从第一步,第二步,到第三步,一共也就是三个月,但我们的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话,就使得中国的企业想走出去,卖方第一个担心就是:你能不能得到批准?得不到批准,报价就无效。所以只有你报价比别人高一点,你才会得到认真的对待。造成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出门就受到歧视,就是劣势。所以我们的企业到现在为止,可圈可点的国际并购案例乏善可陈。

尽管这么多困难,但是未来如何呢?商务部有一个数据,认为整体来讲,每年的对外投资增速为15%。我4月份参加美国的一个年会,有一个权威机构认为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会在2020年从去年的65亿增加到1500亿到4000亿美元,就是增长50多倍,他非常乐观。是不是能到那个规模,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增长是肯定的。从这个角度讲,我看到动力在增加。国内企业,我们的市场大家知道的,进入增长放缓的状态,就是很多企业经营中的矛盾过去不凸显,现在凸显了。现在很多的民营企业,零部件方面,我们有三万家,许多都面临同质化竞争。他们找到我们,说有三大挑战,销售怎么上一个规模,技术怎么上一个档次,客户怎么入高端。这时候他就想到,如果到海外去搞一个并购,我们就可以短时间获得这些东西。我注意到这些动力在增强。我们的能力也在增强,我们的体制也应该会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李总理讲了很多政府的改进措施,所以我也是乐观的。特别是像缪总这样的企业家,有远见卓识,国际化的道路是汽车产业企业发展共同的道路。我们搞汽车都应该尊重通用汽车多年的总经理斯隆先生,他在1925年就到欧洲买了英国的Vaxhaull,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远见卓识,非常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借鉴。出去是难的,但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强大,为了中国的强大,一定要走出去。

最后一点,我提几点建议。我为什么有资格讲建议呢?因为北汽我做了四个并购,上汽做了一个,春晖做了两个。应该说在国内汽车界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多多少少有一点实战经验,所以说四点。第一,首先还是要做一点准备,尤其是领导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做。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会有人提出千百条不做的理由,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做,就会坚定信心,就会抓大放小坚定不移。第二,我们要向伟大的邓小平同志学习,他说一国两制,我们也要搞一司两制,要有远见,要用当地的人才,不要看他皮肤的颜色,不要看他拿什么护照。第三点,用好我们的海外兵团,这是我们中国的宝贵财富,因为做好这个事情,不管做,还是管理,主要靠人。我在中国做成的几个例子,我可以毫不谦虚的讲,后面的人大部分都是海归。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还有强大的海外兵团,我是底特律中国人协会的创始人,我可以告诉你,这里面有大量的人才。北大光华学院也有数据,在成功走出去的企业中,8.9%的法人是海归,47%的高管有海归。除了海归,我们还有海外兵团。

最后一点,找好合作伙伴,自己资源不够,就找好伙伴。我在这里做一点广告。春晖是由一些海归为主创立的、专注汽车业并购的投资与顾问公司。核心团队有90多年中外汽车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的想法就是和中国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我既当顾问,又是伙伴共同投资,你担心海外公司的整合、管理吗?这个我来,这是春晖的强项。最近我们和广东中山的大洋电机一起做了一个联合收购,大洋从五万元起价,经过20年的发展,做到了几十亿的规模,非常成功。他们的董事长志向远大,想打造一个国际化的集团,但在国际并购方面他们没搞过,于是我们就联合出动。最近大洋已经公告了,我们达成了联合收购一家美国汽车零件公司的协议,一个百年老店。这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部分经营很好,海外部分有些困难。于是大洋负责国内的、春晖负责海外的。这样我们各取所长,实现多赢。这是一个例子,春晖非常愿意跟国内有志向的企业家一块合作。但有一条,你要有决心,你有决心我就能帮你,希望我们共同把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做大做强

谢谢大家!